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2-27 16:31:2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 ……此处隐藏10203个字……p>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猫。知道猫吗?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2、 指名说。

3、 揭示课题。

(1)如果学生能说得比较细致,就及时予以鼓励:你真会观察!已经学会了和大作家老舍先生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事物了。揭示课题。

(2)如果说的只是粗线条的:你们所说的猫如果要老师画出来的话,我就画不出来了,因为你们没有把猫的形象说具体、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 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揭示课题。

4、 齐读课题。

5、 说说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二、自学课文

1、要求:

 (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联系上下文想想词义。

(2) 读读想想:你喜欢这些猫吗?

(3)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

  2、交流反馈

 (1) 做作业本第一、二、三题。做完后集体交流反馈。

(2) 你们喜欢这些猫吗?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 说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第二段:第4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方案一:学生能直接说出“猫的性格的古怪”。

1、知道“古怪”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猫的性格特别,难以捉摸)

2、再反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了猫的性格的古怪的?

3、集体交流

指名说。每说一处,教师投影出示。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老师、优秀学生的示范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读美,读出感受。(加点词语为教师板书)

A、猫很老实:很乖、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B、猫很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也不……、要不……怎么……呢?。

C、猫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不可……。

D、猫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蹭、抓痒、踩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E、猫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无论……

F、猫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G、猫很勇敢:不要说……就是……。

4、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5、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

6、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1)比较:(男女生分别读一句)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

(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指名读这句句子。

(3)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体会“尽职”、“闭息凝视”的含义。

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 (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7、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8、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方案二:学生只是零碎地说猫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1、上述教学步骤3。

2、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具体说说。

……

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3、接上述教学步骤5——8。

  三、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按照上述的方法想想这段主要围绕哪句来写的?(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2、反复读读这段,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

3、交流

(1) 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顽皮)

(3) ……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4) ……撞疼了也不哭。(勇敢)

(5) ……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地方玩,真可爱)

(6) 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枝折花落。

4、尽管小猫如此顽皮,淘气,但我会责打它们吗?(不会)我会讨厌它们而不要它们吗?(不会)为什么?

作者是十分喜欢猫的。

满月的小猫就像一群孩子,他们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太可爱了。

  四、读着读着,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些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五、(本环节看情况而定,如果时间来不及就移入第三教时)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把古怪的大猫和满月的小猫写得如此可爱。

1、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可爱的?(是从逗人喜爱的样子,逗人喜爱的性格,逗人喜爱的动作等等,让人感受到喜爱之情的。)

2、你喜欢小动物吗?说说家里的小动物可爱之处。

3、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的一样,不仅具体,而且真实,这是我们写好“喜欢的小动物”片段的基本条件。

4、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特点,要有重点,要安排好顺序。语言要朴素,多说平常话,像课文里的语言那样,除了写它逗你喜爱的样子、活动、性格之外,别忘了用“喜爱”的字眼儿抒发一下你的感情。

5、学生仿写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6、集体交流。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