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老师准备为参加学校排球操比赛的五位同学去购买衣服。
看看买什么衣服好看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65×5+45×5
请学生分别说清两道算式的含义。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
8.揭题:乘法分配律
(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28×7+16×7
15×39+45×39(15+45)×39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25×17+25×3
(64+36)×825×(17+3)
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5.你能根据下图列出两
道综合算式吗?
上面的两道算式能组成一个等式吗?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6页。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 ……此处隐藏23461个字……3+4)×20=3×20+4×20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
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4)×20=3×20+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4)×20=3×20+4×20。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 ①竖式计
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