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橡树》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橡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的诗句。
2、能力和情感目标:探究《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舒婷,走近她的《致橡树》。
二、走近作者
通过PPT了解作者舒婷。
三、激情诵读
1、听配乐朗诵《致橡树》。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四、合作探究
三个问题: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3、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的意义?
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仍十分有意义,对女性如何自尊、自爱、自强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女性的独立人格,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伟大崇高的爱情内涵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4、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很自然的学生对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再强调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小结: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六、拓展创新
在这个环节先提出问题“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七、作业
(1)背诵全诗(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精华应该积累下来)
(2)试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第一个作业相比层次要求更高所以不强求,要求学生试写,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致橡树》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此处隐藏9360个字……>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致橡树》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