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观后感

时间:2024-02-15 03:06:18
《安娜》观后感

《安娜》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娜》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观后感1

号称一生只拍10部电影的吕克·贝松LucBesson这次带来了他的第十九部作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明年还能看到他的第二十部电影《超体2》。当然,不管拍了十部还是二十部,只要电影好看,观众们自然愿意接受一位不那么遵守“诺言”的导演。

这次吕克·贝松依旧将目光对准年轻女性,刻画了一位游走于俄罗斯克格勃和美国CIA之间的女间谍安娜Anna。

俄罗斯超模萨莎·露丝Sasha Luss扮演女主角安娜,她曾经在卢克·贝松前作《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客串出演外星公主,但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这次的女特工安娜算得上是为她量身定做,闪光灯下T台走秀,镜头一转刺杀猎物。当一位美丽危险、满是风情的尤物在荧幕上时,很少有人能够抗拒她的魅力。

安娜出生在俄罗斯,天资聪慧,自幼饱读诗书,只是命运多舛,年少时家道中落,加上遇人不淑,生活过得很是凄惨。在前渣男男友的胁迫下,安娜甚至卷入了一场失败的抢劫案件。

安娜不甘心就此浑浑噩噩下去,填报了参军志愿,出色的背景和孑然一身的情况引起了克格勃的注意。经过一段时期培训,安娜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了一名俄罗斯特工。

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安娜颜值。

安娜的外形极为出色,不论脸蛋还是身材都很出众,即便放在T台上和其他超模同台竞技也不落下风。尤其是她的身材比例优秀,配合接近1米8的身高,给人的感觉就是脖子以下全是腿。当她使用两条大长腿攻击敌人时,不管是不是被踢到头上,估计看到的人都会流鼻血。一般来说特工都是相貌平平的人才能够胜任,只就像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一样,大家不会对路人脸产生特别注意。当一个回头率200%的人走在街上时,反而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不利于特工开展行动。按照安娜的颜值,自然不会和常规特工一样,索性将她安排进模特公司,成为超模,行走于时尚圈,依靠身份掩饰去执行任务。高颜值成了安娜最好的保护伞,不论戏里戏外,男人们都喜欢美艳高冷的安娜。戏里的男人们不论阵营,纷纷拜倒在安娜身下。当克格勃和CIA的两个男人一脸蒙圈的坐在一起时,画面绿光闪闪、颇具喜感。戏外的男人一样为美丽超模服务,客串一下没红,导演直接让她做主角,以自己最熟悉的套路题材再拍一次。

吕克·贝松喜欢拍摄各种冷艳美女,通过她们看似柔弱的外表,爆发强大的能量。他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这样的类型,《这个杀手不太冷》《尼基塔》《第五元素》《超体》,均是由妹子挑起大梁。各种造型各异的女性角色,在荧幕上大杀四方,打得那些臭男人们毫无还手之力。

这次《安娜》中女主角的造型致敬了很多他前作的角色,如此频繁的致敬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意愿,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安娜的角色需要。安娜因为工作需要,需要经常变装,在时尚圈做模特和刺杀特定目标都需要经常换衣服。她不仅换服饰,连发型都经常更换,可以十分快速地从里到外都更换一遍,这样就方便导演给她安排造型了,经常一分钟内致敬好几个。或许吕克·贝松对前妻一直念念不忘,安娜侧颜和举手投足之间,神似米拉·乔沃维奇Milla Jovovich。

同样女特工题材的电影很多,近年来上映的就有《红雀》《极寒之城》等著名作品。《红雀》和《极寒之城》分别有大表姐和塞隆女王,电影好看不好看另说,她们的演技自然没话说。

《安娜》比起《红雀》《极寒之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憾,尤其是女主角萨莎·露丝和两位前辈比起来,在演技方面还缺少打磨,略微逊色一些。导演有些怜香惜玉,在战斗中基本舍不得让安娜受到伤害,安娜有点像战斗天使阿丽塔,从头杀到尾,就没有遇到过能够与之一战的对手。有人将《安娜》比作女版《疾速追杀》,我觉得还差些火候,至少杀神约翰·维克能够遇到对手,不会像龙傲天一样无脑通杀对面。

《安娜》整体效果中上,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精致漂亮,不论人物还是风景,都十分耐看。观众们如果看惯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作品,不妨看看这部法国的动作电影换换口味,说不定会有惊喜。

《安娜》所传递的主要精神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安娜本是一个刚烈女子,短暂的困境并没有能够击败她,当出现一丝希望时,她便努力抓住了希望,并通过自己努力,一点点将希望扩大,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看似柔弱,实则坚强,隐忍一切,为了自由。

《安娜》观后感2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到达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一样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向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之后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感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感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我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理解,当然,安娜也不会理解,所以她选取了一个正确的感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十分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感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感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我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我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状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以前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我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感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期望,我一向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但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但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期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就应怀疑他,真爱他就就应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就应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应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好处,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向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明白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就应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我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我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我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我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向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期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安娜》观后感3

本片根据暹罗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1862年,拉玛四世聘请英国人安娜利奥诺文丝夫人担任暹罗王族子弟的教师。

这个事件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与当时东南亚遭到西方国家殖民的形势相关。事实上,早在拉玛四世继位之前,他就和美国、法国的传教士接触,向他们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历史、思想和科学,他通过阅读从新加坡定期寄来的各种历史书籍和报纸,跟上世界形势,他是暹罗君主中第一位比较了解西方的人。从片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安娜与儿子刚到暹罗时发现暹罗与英国截然不同,而且他们还无法与当地人沟通,但是进入宫廷之中,拉玛四世和他的首相都能使用相当流利的英文与安娜进行交流。

聘请安娜作为王族子弟的教师,让西方文化深入到宫廷内部,这一点足见拉玛四世学习西方的决心。毕竟安娜所教的是暹罗将来的继承人,而事实上,安娜的西方教育对朱拉隆功在他继位后所推行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一点相信是符合拉玛四世的期望的。安娜教育大王子朱拉隆功如何放下君主的过分骄傲,教会他对规矩、原则的尊重,通过皇室的一名奴隶受虐的事件,安娜让朱拉隆功开始学会用西方的眼光去看待暹罗的传统制度。电影通过虚构的情节,反映了作为一名英国教师的安娜在思想上给予朱拉隆功的深刻影响。

而安娜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来自拉玛四世的包容与对她的尊敬和欣赏。影片体现出的拉玛四世对安娜的态度,某程度上代表的也是他对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他在安娜面前保持自己作为一名君主的骄傲与独断,但同时他又保持该有的理性,对于安娜的思想、行为表示欣赏,即使她的行为挑战了他作为一名君主的权威。他邀请安娜作为自己的子女甚至妻子的家庭教师,就是希望藉由安娜的教育使整个皇室得到根本上的改变,拉玛四世在向安娜学习与保持君主骄傲之间徘徊,而这正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在向西方学习时必然经历的矛盾。

片中有一段关于举行周年晚会的内容,在拉玛四世对安娜的话中体现了暹罗的外交政策,他要邀请英国的贵族和外交官,与英女皇的公使打好关系,这样即使法国要攻打暹罗也要三思。与大国为伍,吓退强邻,这种聪明的外交策略是暹罗在东南亚地区中苟得独立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一段中,拉玛四世还选择了以西方舞会的形式来与英国贵族、外交官打交道,他试图改变外国人认为他是野蛮人的看法,这一点与其他地方显然有着不同之处。片中拉玛四世不但没有强迫外国人遵循暹罗的礼仪习惯,反而选择让暹罗的皇室去学习西方礼仪。我们会发现,在暹罗并没有发生类似中英交往中的礼仪之争、缅甸与西方交往中“脱靴“事件等的问题,因为暹罗选择了以西方的模式来与西方交往,他愿意遵循西方世界认可的交往方式来行事,这一点对于西方世界对暹罗的看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体现了暹罗愿意通过友好和平的方式来与西方接轨的思想,从而也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对暹罗使用强硬武力手段的原因之一。暹罗面对西方挑战时的开放心态,对于它的改革与生存至关重要。

拉玛四世那名背叛他的妃子被处死一事,是专制国家的君主至上思想与西方国家民主平等理念激烈碰撞的体现。安娜无法接受拉玛四世任由这个追求真爱的女子被处死的做法,她去争取去努力,结果发现她的无能为力,而事实上,拉玛四世并不是不想救那名妃子,只是在这个国度他作为一名君主,他有自己的做法,而安娜的行为反而令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放那个妃子一马。虽然拉玛四世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可是他却绝不肯丢掉作为一名君主的权威与威严,因为在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里,君主的权威是可以动摇一个国家的,要是他无法维持自己的威信,他的地位与他的国家都将陷入危险与混乱之中。而这正正体现了暹罗作为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向一个现代化国家过渡时的困境,而这种过渡,在拉玛四世在位期间最多只能奠基,即使他的儿子朱拉隆功进行改革,这个国家要转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那是一个漫长且充满阻碍与矛盾的过程。

片中利用那些与英国商人交易的暹罗人的死亡作为导火线,带出了整部戏的最后高潮部分——真正的危机,暹罗内部反对改革的势力的谋反。在电影的前半段已经有提及一个被缅甸人灭杀的村庄,当时大臣认为罪魁祸首是在缅甸背后操纵的英国人,而拉玛四世对此将信将疑,而之后那些与英国商人交易的暹罗人的死又再一次将矛盾拉出来,这个线索的设置来源于当时的一个情况——英国人几乎完全掌握了泰国的贸易,但在种种迹象都将矛头指向英国人的时候,拉玛四世却选择了相信英国人。而英国商人为了避免遭到暹罗的怀疑,于是向首相道出他所得到的小道消息。

可以看出,暹罗与英国由于有贸易上的严重依赖,彼此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就连拉玛四世所聘请的教师安娜也是来自英国的,一方面英国商人会努力维持他们对暹罗贸易的垄断,另一方面暹罗也努力地向英国学习以求改革。

在拉玛四世与谋反者最后的对决中,有个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关键转折——安娜的儿子路易吹响英国的军号吓退了叛军,救了拉玛四世。当拉玛四世胜利后,他又再将那最重要的外交策略说了一次:与大国为伍,吓退强邻。而这正正是影片想反映的一种观点,暹罗之所以存活下来,除了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之外,最重要的是它与大国为伍的策略。

但作为影片高潮的这一次叛变同时还反映了另外一种情况,虽然作为君主的拉玛四世力行向西方学习的政策,但是在国内依然会有相当的保守势力对此反感,而这种反对的意见可能会动摇拉玛四世的君主地位,在这样一个国家之中要进行西化的改革是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与危险的。

《《安娜》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