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23 11:07:29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书笔记1

每个国家都有自我的国学,都有自我的文化,这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民族的、国家的,同样也是人类的、世界的。

国人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有必要去学习国学。

提起国学,不能不谈《论语》,而要谈《论语》,又怎能不谈孔子——这位我国历史上众人皆知的大教育家呢

从第一次接触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得知了他的“礼教”与“仁政”。孔子创立的私家设教授徒事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前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校的局面,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其中不少的零点知灼见直到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有这么一句话:“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我觉得这句话很恰当。

我想,四处游说的孔子没有想到,他创始的儒家学说,能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在今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国学,不仅仅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并且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也是有益的。

自从我学习了《论语》,我觉得我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它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不以穿着、打扮、享受为目标,而是进取主动地用知识来武装自我的头脑,使自我不成为脑子贫穷的人。又如,在为人处事上,我学会了“与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愠”的进取人生态度,使自我成为大家欢迎的人。

同时,我对儒家思想中“为人道德修养”兴趣最大,感触最多。孔子认为,作为人,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隐侧之心”,“闫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则有之。“儒学”注重为人须有“孝悌心”,而后方可仁爱。仁爱之人必会与人为善。对此,我极为认同。

孔子把道德修养看的相当重,认为有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也”……无一不蕴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又无一不体现出,儒家思想要求注重道德修养的理论。其实在当今社会,仍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觉得其根源还是告诫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足够注重自道德修养。

每当我读《论语》,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伟大,《论语》的精深,这也让我懂得了国学。懂得了它的美丽与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裹足不前,不能沉溺其中,但应用它们为自我照亮前进的道路。在08年,万众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了,国人期盼的开幕式面纱被掀起。顿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世人所共享。《论语》、古筝、太极、京剧、山水、文房等等,国学之多,门类之广,真可谓是文化艺术的熏陶之作。各国的运动员、记者、政要、观光客人齐聚北京,参与盛会,全球亿万观众从电视收看直播。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华几千年礼貌,在适合的情景里,有古代文士齐声吟唱《论语》开篇的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引用于奥运开幕式,意在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国籍,来者就是客,并且是上客,体现了中国人好客之道,待人之礼。其心赤丹,令人叹服,故场面宏大,高朋满座,喜笑颜开,共贺盛事。

其实与国学接触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真让我确切地讲出其含义,就有点茫然不知从何讲起,也许是它包含的资料太博大精深了,也许是我悟性太差,始终难以全部理解它的深奥。

这或许就是国学的魅力所在,它是我们礼貌古国的瑰宝,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蕴涵着真理的艺术品。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应珍惜它,深刻学习它,时时用它来警戒我们自我,如果不这样,那我们又如何对得起古代先贤的这番苦心呢这样才不愧为泱泱五千看历史古国的炎黄子孙!

《论语》读书笔记2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

《论语》读书笔记3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 ……此处隐藏7870个字……,每当人们谈论利与义的辩证关系时,往往会引用这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义理智性温仁恭俭让”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孔子对义很看重,当然今人在考察这种义利观时,显然显得更加有弹性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所谓的“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反对一切向钱看”。

在第十篇先进篇里,主要谈论了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看法。在这一篇中,有一章这样叙述大意是指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显然在生死问题上是有所回避的,这也是儒学的一贯传统,注重现世,对那些虚妄的来世则不重视。因而孔子这样回答季路的问题“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显然,孔子这回答十分巧妙,从另一个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达了孔子的生死观。在这一篇里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描述“严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从中我们看出严渊应该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尽管,孔子对仁德好学的严渊十分欣赏,但孔子也批评严回的“亦步亦趋”,不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认为教学应该相长,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亦步亦趋,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严渊篇,在这一章孔子集中阐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观念。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义,在与严渊谈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是仁;在与仲弓谈及仁孔子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能达到仁;在与脾气暴躁的司马牛谈及仁义,孔子又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话慎重也是一种仁;而在与樊迟论及仁时,孔子又说“爱人”、“知人”能够做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才能达到仁。显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记得学而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前这个有些浮躁和物欲横流、同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视,好像所有人对我都很冷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难道人与人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困惑困扰了很多人,我也曾受这种困惑困扰。一次偶然,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自己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闷闷不乐,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看不到太阳的光辉那样。我们在为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真得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佛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敞开你的心扉,打开心灵的窗户,霎时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论语》读书笔记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的,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谓”仁、义、礼、智、信。”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论语》读书笔记13

仲尼停息在两千年前的风波里,他的思想却成了长明灯。一灯既明,便是希望。万人垒土,即成河山。——题记

记录过往的书第存留至今的有许多,而让人如品尝般的细细品尝的佳作却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战国数千年的今天,打开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穿越千年与孔圣人来了场跨世纪谈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下高远的志向,在这六艺讷以仁德之心去实现。初读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过后世的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学浅无法触及。而这其中所蕴念的人道则是教会我们为处人处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间要以君子的品行为准则,要以宽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数语蕴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学问。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的运用最恰当的是和,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成为礼仪之邦,可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孔子认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违礼乐,我同意。不过在我看来礼乐在现代社会更像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相当于法,触犯了这条法律的红线便超越了规则,这时你便会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礼乐就像是新时代的法律,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权利,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论语》读书笔记1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论语》读书笔记15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